欧宝平台在线登录-荣誉
DYNAMIC NEWS
欧宝平台在线登录-荣誉
首页 > 资质荣誉 > 欧宝平台在线登录-荣誉
生物材料孕育庞大市场前景
文章来源:欧宝平台在线登录-荣誉    时间:2024-01-14 12:07:41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任务。迈入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身体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地需要在产业跃升发展上下更大功夫。

  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发明,塑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慢慢的变多的塑料废弃物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困扰。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发现,从海洋深处到珠穆朗玛峰顶,从自来水到鱼类乃至哺乳动物体内,“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已悄无声息地进入ECO,并通过层层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并可能危及人类健康。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塑料污染治理既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事”。因此,塑料产业呼唤着更深层次的变革。

  2022年6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相关院所共同发布的《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国家智库报告数据显示:1950-2017年期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年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3亿吨。

  塑料问题不单单是污染问题。塑料制品本质上是由化学物质和化石燃料转化而来的。据《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报告,塑料工业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仅塑料制造阶段(将树脂制成塑料产品)就产生了全球1%的碳排放。若从全生命周期考虑,塑料生产和使用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3.8%。

  这意味着讲好“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故事”,不仅关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还将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的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促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目前,我国已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除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外,我国正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与风险控制入手,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快速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着力提升塑料垃圾末端安全处置水平,特别是致力于加速发展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新塑料经济模式。

  在这过程中,从可再生原料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重要方法,生物基材料由此脱颖而出。

  生物基材料以玉米、木薯、秸秆等农作物或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经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形成一种叫作聚乳酸(PLA)的产品;再将其作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生产各种替代传统石油塑料和石油化纤的制品。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供参会者使用的注塑类餐具、一次性餐具等都是由生物基材料制造成,作为绿色奥运的一项重要举措,这种可降解材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传统塑料不同,生物基生产的塑料不含双酚A和甲醛,焚烧时不会释放出氮化物、硫化物等有毒气体;在堆肥条件下,可在半年内经微生物作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且用于纺织品时,还能亲肤防潮、抑菌抗螨、阻燃防火。在国际范围内,生物材料已被业界誉为“高分子材料领域新的产业革命”。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李十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在保证粮饲供应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在边际土地上种植能源作物、利用秸秆生产清洁燃料与合成材料,既可减少石油进口,又可带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特别在“双碳”目标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比石油基材料减排80%-9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逐步实现从石油经济向生物经济的转型。

  目前,我国在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已开发出从玉米到聚乳酸,再到下游可生物降解塑料和纤维的全产业链新材料制备技术,成为与美国、荷兰并驾齐驱掌握核心技术与装备的三个国家之一。

  如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全面掌握了从乳酸菌种制备、发酵、提取纯化、聚合、环保纤维、环保塑料六大核心技术,具备全产业链生产能力。同时,15000吨/年秸秆制糖联产黄腐酸高效有机肥项目生产线已经投产,将改变过去主要利用玉米、木薯等粮食作物的生产模式,预计在2025年正式使用秸秆技术全面生产聚乳酸,将缓解长期存在的秸秆回收利用难题。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发展生物质替代应用,培育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投资界也普遍看好生物经济产业前景,认为在未来5到10年间,生物经济将成为数万亿的新经济发展赛道。

  不过,由于是新兴事物,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产业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如生物基材料进入市场困难,缺乏国家统一部署和集中投入,相关配套政策及产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产业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等。

  业内专家觉得,未来应狠抓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落细,下决心从根本上、从源头上做好塑料源头减量、循环利用。特别要强化科学技术赋能和财税支持。一方面,设立国家科技专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出台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性政策,包括补贴、土地、专项资金、税收等。此外,逐渐完备有关标准,如生物降解塑料替代一次性塑料产品的标准;可通过试点、示范,建立相关产业基地,调动农民、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